李克强鼓励煤炭行业主动压产减量 通过创新拓展发展空间
李克强鼓励煤炭行业主动压产减量 通过创新拓展发展空间
信息来源: 央广网1月6日
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深入山西焦煤集团官地矿考察,鼓励煤炭行业主动压产减量、通过创新拓展发展空间。经济之声《央广财经评论》本期关注:摒弃旧观念才能开辟新天地。
央广网北京1月6日消息据经济之声《央广财经评论》报道,新年伊始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又踏上了国内考察的行程。1月4日至5日,李克强总理在太原考察,目的地既有汇聚了高新技术和众创小企业的科技园,又有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的传统重工业企业。
昨天,李克强总理考察山西焦煤集团官地矿。他乘坐矿车下到几百米深的工作面实地察看,与正在作业的矿工交谈,他还拿起电话向地面值班室查问矿井瓦斯监测浓度,叮嘱大家把安全放在第一位。李克强说,煤炭行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,为我国工业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。当前煤炭行业正面临产能严重过剩、价格大幅下跌等问题,处于历史上少有的困难时期。要根据市场需要,主动压产减量,严控新增产能,同时通过创新拓展发展空间,促进富余职工转岗就业,政府也要多措并举创造环境。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拿出规范煤炭市场、降低企业成本的举措,共同努力让煤炭行业闯过严冬、打开新局。
为什么总理在两天的考察行程中,会在煤矿一线驻足停留?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,这是因为煤炭行业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了。
林伯强:煤炭去年就已经80%的亏损了,今年亏损面可能还会进一步的扩大,可能亏损的程度会比去年又更深一步。其实这不单单是煤炭企业的问题,还涉及到地方政府。很多地方政府都依靠煤矿来支持财政,如果煤矿不好,意味着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很困难。另外一方面,煤炭的问题还不是今天的问题,它可能是明天的问题。它现在情况很不好,但是看不出明天会比今天好。目前煤炭行业的产能非常大,需求却不断缩小,假如它不去产能,不坚决的把新项目压下去,这个供大于求会越来越严重。
林伯强说,压减产能、严控新增项目,这并不是新概念。事实上,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,这样的政策思路早已经明确,现在看起来,力度还要加大。然而,过去的经验表明,单单依靠煤炭行业内部的力量去完成这样的目标,并不现实。
林伯强:大道理大家都知道,解决供需不平衡,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减少供给,但是如果需求起不来,那供给就要不断减少,但是现实中会非常困难,越穷的时候越需要钱。价格不好的时候,我们工资怎么办?现金流怎么办?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,有可能就需要外部,包括中央政府的支持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行业的支持,仅仅让煤炭内部去解决这个问题,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。
要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开拓发展新局面,煤炭行业如何顶住压力?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作出了分析评论。
经济之声: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多、历史包袱重,确实为压减产量树立的重重屏障。而去产能、压缩无效供给,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难点之一。那么,要化解产能过剩,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?
刘瑞:煤炭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,它的问题是老问题了,实际上已经在做产能过剩处理问题,但是现在还要在几个方面加大力度:首先是产业转型的问题,由煤炭产业转向非煤产业;第二个是工人转岗,煤炭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,安排好工人的就业出路对压缩产能是很有帮助的。再有就是两个升级,一个是标准升级,因为煤炭行业污染比较严重,环保升级对他来讲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出路。再一个就是技术升级,煤炭行业本身有一些国际上领先的技术,要大量采用这样的技术来使产业更加先进。还有一个需要处理的就是在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引起的债务纠纷,包括企业之间的拖欠债务,还有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债务。
经济之声:这五大问题每一个都很棘手,有什么顺序可以解决的更好一些吗?
刘瑞:可能还是从减产能的角度去解决,产生的结果可能有一些大的煤炭企业能抗得住,但是有一些中小企业就抗不住了,首先面临调整的就是这些中小煤炭企业。山西省前几年一直在做煤炭重组,但是有很多阻力,因为这里面也有很多利益方面要兼顾,所以走走停停,走到今天就必须要下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改变这种情况。
经济之声:在考察中,李克强总理对煤矿工人说的一句话特别引人关注,他说“你们自己常年在黑暗的井下工作,却照亮了他人。有人说你们是煤黑子,我说你们是煤亮子。煤炭工人不仅是山西的脊梁,也是国家的脊梁”。面临着压减产量、转型升级,如何继续发挥煤炭行业“中国经济‘煤亮子’”的作用?
刘瑞:总理这番话可以做两方面理解,一方面肯定了煤炭对中国的贡献,因为没有煤炭对中国经济拉动,经济高速增长是无法想象的。但另一方面煤炭也确实面临着改造的问题,下一步如果要想保持它在中国经济中的辉煌成绩,恐怕还要向高标准、深加工、精细化工的方向迈进,来脱胎换骨。
经济之声:您觉得煤炭行业创新改造未来的升级方向是煤化工?
刘瑞: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,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也是煤炭起家,靠煤炭带动经济增长,当经济达到发达程度出现了污染之后,他们也不是简单的把煤炭封起来,而是让它转型,让它继续提供清洁的能源,这个过程中采取的就是精细加工等一些举措。
经济之声:相比于石油化工,在石油价格这么低的今天,进一步推进煤化工启动的阻力大不大?
刘瑞:短期内有这个问题,因为煤炭价格现在是跌的,所以对煤炭投入的收益肯定是不比其他的强,甚至是亏本的,但是技术改造必须要付出代价,如果没有一个短期的阵痛,没有一个下大力的投入,这个问题就会一拖再拖,长期来看始终解决不了。这个问题到了今天确实要下决心,国家要考虑给一些这方面的政策支持,来帮助煤炭产业渡过难关。
经济之声:煤化工相比石油化工,是煤炭转型的出路还是未来石油替代的方向?
刘瑞:总体来讲,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要下降的,因为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,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。这不光是煤炭的问题,石油的问题也同样存在。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,煤炭固然是往精尖方向发展,但是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应该是逐步降低的。这样雾霾等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。
经济之声:两年前,谈到山西的煤炭企业时,李克强总理就曾经说过,“山西因煤而生、因煤而兴,不能因煤而背上包袱,要用改革办法在煤炭清洁使用技术上寻找突破”。压减产能以后,煤炭行业可以在哪些方面通过创新开辟新天地?
刘瑞:除了煤炭本身的升级换代之外,还要想办法开展非煤产业,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。但是这些工作大家都在做,李克强总理把这个问题提出来,就是继续明确这个方向,让大家继续努力,下定决心,加大力度,来把这些事情做好。
经济之声:几天之前人民日报的文章说,不能等,躲得过初一,躲不过十五。看来在去产能这个方向上中央是要加力的,这次总理又到了煤矿,我们能不能理解,未来煤炭行业的去产能会比其他行业走的更快一些,力度更大一些?
刘瑞:从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来讲,我认为这样是正确的,因为煤炭是一个产能过剩非常突出的产业,当然还有钢铁,这两个都是过去中国经济的支柱,但是今天都是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,解决了这两个主要环节,其他行业可能也就随之有所改观了。
经济之声:这个去产能的过程,大概需要多久?
刘瑞:一般结构调整没有三年到五年是完成不了的,但是现在看来,中国的这个过程拖的比较长,因为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,就开始启动了结构调整,但是到现在的改观不是很理想。除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方面,另外还有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,如果没有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,可能在很长时间内传统产业难以恢复。